时报论坛丨外部掣肘减弱,货币宽松或分步展开
■本报特约评论员
9月议息会议之后,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降50个基点。点阵图显示,年内还有5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。美国进入降息通道,将会降低美国资产吸引力,对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掣肘也会相应减轻。
历史上,美联储较少以50个基点的幅度来开启降息周期,除非经济面临重大危机。此次降息幅度略超市场预期,属于“补偿式降息”与“预防式降息”的组合。其中的25个基点用于补偿7月非农走软但未及时降息的迟滞,另外25个基点则是用于预防经济降温和就业市场走弱。
从目前情况看,美国就业市场确实在走弱,物价指数也出现了较快回落,这使得美联储继续维持限制性利率显得不合时宜,降息的必要性确实有所提升。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讲话中也提及,当下美国经济仍然稳健,对抗通胀任务尚未结束,因此不希望市场将此次降息解读为“紧急降息”,也不希望市场线性外推降息节奏。
但无论如何,此次降息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已经转向。点阵图显示,年内还有5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,明年则还有10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。后续降息进程如果按部就班展开,将会导致资金从美国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动,进而会压低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,使其他经济体受到的政策掣肘也随之减轻。
图片来源:新华社
对我国而言,随着美国降息预期的酝酿和释放,近期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出现了一轮明显升值。在美联储降息进程开启之后,我国货币政策可以着眼于内部均衡,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来托底经济增长,新一轮货币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。
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海外降息只是国内宽松货币的“必要但不充分”条件。虽然外部掣肘减弱,但内部掣肘仍然不容忽视。目前最大的内部掣肘,即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持续收窄。
截至今年二季度,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.54%的历史最低水平。净息差是银行利润和未来转增资本金以及增厚拨备的最终来源,对保持金融市场稳定、有效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、维持信用派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。央行近期在发布会上亦明确指出,“受银行存款向资管产品分流的速度、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幅度等因素影响,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还面临一定的约束”,这也是9月份LPR按兵不动的重要考量。
综合考虑之下,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可能会采取分步宽松的节奏。
首先,可能选择降准。9月至年末,MLF到期规模呈逐月抬升之势。通过实施全面降准,可以通过释放深层流动性置换成本较高的MLF,并且进一步传达货币宽松信号。央行此前亦表示,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%,还有一定的空间。
其次,可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。今年以来,新发放房贷利率继续下行,与存量房贷利率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,导致提前还贷规模回升。通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,可以降低居民利息支出压力,进而助力促进消费回升和地产企稳。
最后,可以择机下调LPR。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是货币逆周期调节的题中之义,但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如果与LPR下调叠加,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压力。因此,可以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,合理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。
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
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
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
评论